快捷搜索:  

翻到日本(Japan)网友比照亚迪的评论,我都感受有些欠好旨趣了

"翻到日本网友比照亚迪的评论,我都感受有些欠好旨趣了,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让人眼前一亮。 " 账号设置我的关注我的收藏申请的报道退出登录登录搜索36氪Auto数字时氪将来消费智能涌现将来城市启动Power on36氪出海36氪研究院潮生TIDE36氪企服点评36氪财经(Finance)职场bonus36碳后浪研究所暗涌Waves硬氪媒体品牌企业号企服点评36Kr研究院36Kr创新咨询企业服务核心服务城市之窗行政部门服务创投发布LP源计划VClubVClub投资机构库投资机构职位推介投资人认证投资人服务寻求报道36氪Pro创投氪堂企业入驻创业者服务创投平台 首页快讯资讯推荐财经(Finance)科技(Technology)创新城市最新创投汽车(Car)企服专精特新直播视频专题活动搜索寻求报道我要入驻城市合作翻到日本(Japan)网友对比亚迪的评论,我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了远川研究所·2024-01-18 10:29关注产业危险,都怪丰田

最近祖国电动车行业有一个里程碑式的大新闻(News) —— 

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2023年全球电动车(包括纯电和混动)销量第一。 

因为电动车销量数据都是按月公布的,所以国内产业界对此早有预期,但国外舆论还是很炸锅,金融时报、路透、CNN等都有很标题党的报道。 

而处在事件中心的马斯克,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回复,他转发了一条网友对比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小作文,并在下方评论道: 

特斯拉是一家AI/机器人公司,而不是像很多公司一样只是汽车(Car)公司。 

马斯克说的也没错,特斯拉的股价在2023年上涨101%,主要驱动力就是人工智能,而比亚迪股价在A股的拖累下同期下跌22.6%。 

虽然马斯克的回复有一丝“偷换话题”的意味,但毕竟还是就事论事。相比之下,一些国外媒体的态度就是酸意冲天了。 

比如路透社报道的标题,就用了一个“偷”(steal)字:特斯拉Q4交付车辆创纪录,但比亚迪偷走了电动车第一的位置。 

CNN报道的标题尚算正常,但配图却很有意思——用了一张2023年上海车展的图片,但图片没有聚焦车辆,而是强调了隐藏在黑影里的保安,一股浓郁的山口组画风。

而特别擅长做封面的《经济(Economy)学人》杂志,则设计了一张祖国汽车(Car)撞击地球的图片,并配上了标题:China’s EV Onslaught(祖国电动车猛烈攻击)。 

Onslaught这个词是由英语单词 slaught (屠杀)演化而来,指的是用一种毁灭性的、狂暴式的攻击方式来制服对方,不是什么好词。 

上次《经济(Economy)学人》出现这个词,是用在俄罗斯(Russia)入侵乌克兰的报道中。 

国外媒体的这些操作,只能说实在意料之中,毕竟汽车(Car)产业被欧美日韩主导了太久,祖国人突然超车,有点儿心里不适应很正常。 

不过硅基君翻了一大圈文章和评论,发现相比于精英媒体步调一致的醋味,国外网友对比亚迪和祖国汽车(Car)产业的成绩却积极正面地多。

而且,你可能猜不到哪个我国的网友,最喜欢讨论(Discuss)比亚迪的成就——是日本(Japan)。

01 比亚迪の进击

去年六月,日经商业出版社出了一本书,标题叫《祖国BYD「SEAL海豹」完全拆解》。 

这书带上线上服务的套餐,售价为含税132万日元,折合国人币大约为6.7万——讲道理,这书卖三套就能在国内买一辆尊荣型海豹了。 

拆车是一种致敬,通常被拆的,都是行业内榜样级可能者现象级的产品。2022年中信证券就拆了一辆Model3,发了一篇94页的超长研报。 

相比于带着有色眼镜的媒体,产业和研究机构的视角会更客观,因为他们(They)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偏见会带来真金白银的损失。

而日本(Japan)网友的态度可能更加极端。在日文世界每一篇题为“祖国新能源车称霸全球”的文章可能帖子下,都有着日本(Japan)网友恨铁不成钢的泪水。 

比如下面这条评论,对比亚迪的推崇堪比4S店销售——“比亚迪EV凭借着安危性、续航里程、长寿命、强度、动力性的独特电池,达成了低成本高品质。” 

而下面这条帖子,则反驳了“抵制比亚迪”的观点—— “与电动汽车(Car)密切相关的锂离子电池中95%的钴是在祖国生产的,所有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硬件、如太阳能电视(Television)版和风力涡轮部件都是由祖国控制,将比亚迪拒之门外是没有意义的。” 

更有善于反思的日本(Japan)网友总结道: “将来几年,日本(Japan)的企业可能重蹈家电行业的覆辙……没有真实的媒体报道,很多人不知道中途岛大战,就像他们(They)在战争期间一样没有危机感。” 

其实类似的“反思”,早就频繁出现在日文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比如在YouTube的一则报道下面,一位70多岁的网友的发言: 

坦白讲,在中文互联网上早就习惯了类似的表达,看到有日本(Japan)网友的发言也带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时,还是忍不住一阵感慨。 

当然,上述发言不能代表全部日本(Japan)消费者,毕竟比亚迪还属于一个外来的新品牌,名气跟经营了上百年的两田大众等公司没法比。 

为什么部分日本(Japan)网友会如此推崇比亚迪,这其实跟他们(They)对日本(Japan)汽车(Car)业的“怒其不争”有关。 

02 保守至死

汽车(Car)产业一向是工业制造领域的镇国柱石。而日本(Japan)电子产业衰落之后,汽车(Car)更成为整个日本(Japan)最能拿得出手的支柱型产业。

汽车(Car)及相关产业在日本(Japan)国内提供了约53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人口的8.3%;2021年在日本(Japan)工业企业排行中,利润前五名均来自汽车(Car)行业。 

正因为如此,日本(Japan)对汽车(Car)行业的任何微妙变化,都显得格外敏感。 

国外研究机构Climate Group在2022年做过一个研究:如果日本(Japan)没有跟上电动化浪潮,会出现什么后果?研究的结论让日本(Japan)人汗流浃背: 

假如日本(Japan)没跟上电动化浪潮,到2040年,日本(Japan)汽车(Car)工业的产值可能会下降50%,日本(Japan)国内会有172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整个汽车(Car)行业至少会出现80万亿日元的利润损失。

毫不客气的说,这一结果(Result)的罪魁祸首就是丰田——和他们(They)在氢能源上的失败(Failure)尝试。

对于车辆电动化这件事,曾经丰田的原话就是:“这么不方便的破车,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当然了,在08年那个时代,动力电池技术尚未突破,续航里程堪忧,充电时间动辄两位数起步,更别说锂钴镍在日本(Japan)都算稀罕货,所以也不能怪丰田对这条路深恶痛绝。 

但另一方面,丰田早早就意识到新能源车就是将来,种种考量之下,走上了氢能源这条路。 

2014年,丰田推出首款氢能源动力汽车(Car)就叫Mirai,意为“将来”。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同年押注纯电路线的小鹏和蔚来,怀着弯道超车的理想(Ideal),喊着软件定义汽车(Car)的口号在国内成立。 

然而,这辆车最终成绩定格在了5000辆,便陷入停产再无下文。 

一款车的失败(Failure)还谈不上整个我国汽车(Car)产业的衰退,真正拖累节奏的,是丰田走上氢能源这条路,带着产业链上的公司一起走进了深坑。

一方面是愿意跟着丰田去尝试氢能源这条路的供应商们。 

在日本(Japan)行政部门和丰田的大力鼓吹和真金白银的投资下,日本(Japan)的一些本土企业和丰田控股的子公司开始为丰田研发生产氢能电池系统零部件。 

但由于终端产品销路不佳,产商没有动力也没有资金去继续进行(Carry Out)技术突破,成本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最终也没能孵化出一家类似LG、宁德时代这种级别的巨头。 

随着氢能源路线彻底宣告失败(Failure),参与了这场豪赌的供应商们元气大伤。 

另一部分则是没跟着丰田瞎搞的企业,最典型的案例是松下。 

早期的松下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积累一度让他傍上了特斯拉这条大腿,但由于电池产能跟不上、特斯拉拖欠电池款等等原因,双方最终分手。 

分手后的松下自然(Nature)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白月光,此时已经看到电动化大潮的丰田。 

在2020年日经的采访中,松下高管明确了新的战略:以丰田为杠杆,引入多元化的客户,构筑TTP体制——即特斯拉(Tesla)、丰田(Toyota)、松下(Panasonic)。

可惜丰田不争气。 

在放弃氢能源开始拥抱动力电池后,丰田的战略异常摇摆,既要做纯电车,又不愿意放弃燃油车。一边卖电动车,一边说着“混动也是新能源”、“喜欢有汽油味的车”。

这种摇摆在丰田自己看来,是保护供应商,让它们(They)在路线切换的过程中多一点缓冲期。 

但结果(Result)就是,丰田带给市场的那辆被群嘲为“验证码”的bZ4X。 

起售价从19.98万直降至15.98万,首发第一个月就闹出轮胎脱落的诡异现象,在祖国直接收获2022年度最愚蠢汽车(Car)称号。 

图源:汽车(Car)之家一汽丰田bZ4X论坛 

在这个所谓的“缓冲”过程中,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汽车(Car)技术已经甩开了日本(Japan)一大截。

丰田的犹豫,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根本没有跟着丰田一起all in某一领域的决心,松下同样也不敢投资产能,到头来丰田又要跟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采购电池。 

在不久前的东京车展上,向来反对电动车的丰田章男乘坐摆渡车路过比亚迪展台的时候,复杂的神情被在场的镜头精准捕捉。 

丰田章男的愁苦表情一时半会不会消散的,因为日本(Japan)网友对自家汽车(Car)产业的“怒其不争”,迟早有一天会算到丰田的头上。 

03 全球车企都在盯着祖国

把时间往回推一两年,国内舆论场对国外车企一度高举信仰大旗。

那时总有人坚信,BBA和传统车企们只是不想造,等到他们(They)想造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把电动车造出来,而且能吊打一众国产车。

结果(Result)显而易见,如今“祖国新能源车威胁论”已经成为全球的主流观点。 

丰田的验证码被称为工业垃圾并不是个例,大众怀期待推出的ID 3由于智能化的缺失,被网友戏称为“好车、好电、好弱智”,福特电马也被吐槽明明搭载了当时主流的高通820A芯片(理想(Ideal)ONE、小鹏P7都用过)车机系统依旧一团槽。 

B站还有个关于福特车机系统的视频,拍的是这辆车放一首首都欢迎你,这辆车一口气播报了78位演唱者姓名,堪称华语乐坛大点兵。 

保时捷也是如此,2020年,Taycan顶着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的头衔在国内上市交付。 

到了2023年,Taycan在国内的月销量一度下滑至不足300辆。 

对保时捷有再多的信仰加成,在面对这感人的参数时都不得不做一番心理建设——89.8万的入门款售价、续航400公里出头、零百加速5.4秒、三联屏时不时黑屏、电动车窗动辄卡死。 

这些指标,如今随便拿出一款25万上下的国产车,都能稳稳吊打。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丰田贴牌比亚迪推出bz3;大众出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欲推出合作车型;奥迪也向一度看不起的上汽取经;就连零跑也传言被捷达选中。 

当然,回过头来说,祖国汽车(Car)行业尽管这两年成绩斐然,但在全球汽车(Car)品牌的序列中,仍然处在相对弱势和不知名的地位。 

在2022年一位日本(Japan)导演拍摄的纪录片中,采访了一些普通的日本(Japan)路人关于祖国汽车(Car)的看法。 

这些评价不乏包含了偏见,但也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祖国汽车(Car)品牌还需要让全世界更多人认识、喜欢、推崇甚至跪舔,才能算真正的崛起。

祖国离全球汽车(Car)第一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但相信这段距离不会太远了。届时,我们(We)肯定能看到更多国外网友的有趣言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硅NewGeek”(ID:XinguiNewgeek),作者:张泽一,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10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远川研究所特邀作者7收  藏+12评  论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微  博沉浸阅读返回顶部参与评论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登录后参与讨论(Discuss)提交评论0/1000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特斯拉降价游戏(Game)依靠AI、大模型战胜其他车企?刚入场的吉祥汽车(Car)有点天真李书福新出一招新年第一个月份,比亚迪、理想(Ideal)、深蓝申报的新品竟如此“炸裂”由中东之行看祖国汽车(Car)出口几大趋势年销量300万辆目标达成,比亚迪豪掷约20亿给经销商发“红包”?经销商:已下发奖励通知36氪独家 | 宁德时代、比亚迪强推降本,动力电池将进入0.3元/Wh时代钝了,特斯拉的“价格屠刀”2024,AI芯片的三场关键战事最新文章推荐3天304.79万人次,哈尔滨顶流养成记新晋“万亿GDP”之城常州也是“新风投之城”奥数能力金牌级:DeepMind几何推理模型登上Nature,代码开源,菲尔兹奖得主点赞零食礼盒卖断货,平价策略奏效?上市公司迎成本考验高瓴、软银、腾讯、云锋联手出资这只基金?AI的将来需要能源突破?OpenAI创始人力挺核聚变ADC龙头突然跳水,发生了什么?​又有重要ETF,易方达、华夏、博时、鹏华、景顺长城等出手沪指跌超2%创三年半新低, “缩量下跌”是风险还是机遇?国外 New Things | Neocis获2000万美元融资,研发机器人协助种植牙手术远川研究所特邀作者

作者有点忙,还没写简介

发表文章300篇最近内容翻到日本(Japan)网友对比亚迪的评论,我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了1小时前我花了五分钟,就让GPT相信炸弹能够造福人类2小时前2023年,祖国汽车(Car)行业打脸报告2024-01-16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下一篇宣称抗衰、改善记忆力的健乐达,含金量几何?

保健身体之前,健乐达还有太多需要去做

1小时前

热门标签三星股票杭州生活(Life)被告达利园弃儿上位hale挪威人mind如新百联股份(Stock)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邮政首发集团特应性皮炎allo寒江独钓图垂钓尼罗河上的惨案黄斑病变白猫回马枪张晓波天津网上王国斌牟其中平均工资理财规划城市规划龙拳关于36氪城市合作寻求报道我要入驻投资者关系商务合作关于我们(We)联系我们(We)加入我们(We)网站谣言信息举报入口热门推荐热门资讯热门产品文章标签快讯标签合作伙伴鲸准氪空间富途牛牛企服点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领氪36氪APP下载iOS Android本站由 阿里云 提供计算与安危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未成年人保护举报电话:010-89650707 举报邮箱:jubao@36kr.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11~2024 首都多氪信息科技(Technology)有限公司 | 京ICP备12031756号-6 | 京ICP证15014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099号意见反馈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将来36氪鲸准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Technology)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翻到日本(Japan)网友对比亚迪的评论,我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97) 踩(95) 阅读数(2655)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